在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的片段阅读这种题在公务员考试中出现率是较高的,也是考生认为比较头疼的题型之一,阅读之所以难就是因为考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阅读大量的信息文字,同时进行准确的题目判断。那么如何能让考生在考试中迅速的摸清文段的行文脉络,看清作者的真实意图,听清隐藏的弦外之音,轻松闯过片段阅读这一关,做到片段“悦”读呢?下面,上海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shgkw.org/)将发布一系列精解阅读例题以供考生备考,考生也可结合上海公务员考试备考教材阅读练习来看。
1.长期以来,同注重群体间礼法道德的儒家学说相比,道家思想被看作是立足个体、崇尚个体生命自然发展的学说。所以,在经济社会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儒家所倡导的相当一部分学说规范已失去体制支持的今天,道家思想尤其是庄子的人生哲学,重新具有了理论上的自足性,在个体生命和生活的层面上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的是()
A.儒家学说以群体为本
B.道家哲学以个体为本
C.当今社会体制更支持道家哲学
D.当今社会较崇尚个体发展
2.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步发展,将从根本上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经济发展的进程表明,农业发展和流入城市的农民积累的自己资金,成为发展乡镇企业的启动资金,乡镇企业的发展使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小城市则发展成中等城市。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又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如此相辅相成,也就为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铺平了道路。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A.应当坚持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步发展
B.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将促进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C.乡镇企业将发展成为农村的小城市
D.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步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举措
3.以植树造林为主,建设京津地区生态屏障;以退耕还林为中心,在内蒙古中西部浑善达克建设生态恢复保护带,严禁过度放牧,恢复和保护草地资源,适度建设防风林;建设以黄河灌溉带和毛乌素沙地为中心的鄂尔多斯生态屏障,保护水资源和天然绿洲,控制土地沙化,逐步扩大人工林。上述措施的共同目标是()
A.建设生态屏障B.保护草地资源
C.控制土地沙漠化D.建设防风林带
4.由于现实存在着外国征收遗产税而中国没有遗产税的情况,结果是我国公民在外国继承遗产需要向该国交纳遗产税,而外国公民在我国继承遗产无需交税,这既悖于国际间的公平原则,又有损于国家税收主权和经济利益,特别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纵深扩展,国际交往和经济贸易日益广泛和频繁,跨国流动的资产量多值高,主体、客体等具有涉外因素的遗产继承将日益增多。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A.我国公民在外国继承遗产需要向该国交纳遗产税,而外国公民在我国继承遗产无需交税,这有悖于国际间的公平原则
B.开征遗产税法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
C.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纵深扩展,具有涉外因素的遗产继承将日益增多
D.开征遗产税法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
5.对行贿者“宽宏大量”的深层次原因存在于社会文化意识之中。人们容易认为与那些高高在上的贪官相比行贿者往往处在被动甚至被迫的情境中,被涂抹上了“弱者”的色彩。在一个权利缺乏制度保障的社会里,甚至将行贿理解为一种礼尚往来的社会风尚,对行贿者的宽容形态也就逐渐形成。
这段文字主要分析的是()
A.行贿者产生的社会文化
B.贪官与行贿者都可恨
C.人们原谅行贿者的心理原因
D.行贿者对社会的危害
【上海公务员考试网参考答案与解析】
1.C【解析】由“同注重群体间礼法道德的儒家学说相比,道家思想被看作是立足个体,崇尚个体生命自然发展的学说”可知AB项正确,故排除;由末句“道家思想、尤其是庄子的人生哲学,……在个体生命和生活的层面上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可知D正确,故排除;C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只提到“儒家所倡导的相当一部分学说规范已失去体制支持”,这并不能推出“当今社会体制更支持道家哲学”。故选C。
2.A【解析】这段话的重点是第一句即“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步发展,将从根本上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后面两句话则说明了其发展进程和原因。选项B虽在原文中有所提及,但不能概括文意;C和D曲解了文意,因此正确答案为A。
3.A【解析】BCD都是建设生态屏障所采取的措施,只有A概括了题干主旨。故选A。
4.D【解析】这段话先指出了我国和外国征收遗产税的差别,进而分析这种现象有悖于国际公平原则,有损国家税收主权和经济利益,并进一步说明了原因。A、B、C项只是复述了原文的内容,不能概括文意。因此D项最能准确表达原文主要意思。
5.C【解析】由首句可知,本段的主旨是论述“对行贿者‘宽宏大量’的深层次原因存在于社会文化意识之中”。A偷换了概念,本段没有讨论行贿者产生的社会文化,A排除;B是主观推断,而不是文中所表达的内容故排除;D项与题意无关,不选;C是主旨句的另一种方式的表达。故选C。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