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7000,几个月才去单位一次,其他时间自由支配”,在网上跟女网友说出这些话的时候,梁海宁大概绝没有想到,这些话会给他带来行政记大过的处分;大概更不会想到,他的“言者无心”,还连累了“主体责任领导”也被党内警告。
这位陕西延安黄陵县安监局的职工,对他的那些话如此解释——网上聊天时“没多想便吹嘘了几句”。日前,黄陵县安监局向媒体出示的2016年1-2月份的两份工资表,似乎也证实了这位普通科员的确是在吹牛——两份工资表上的实发工资均只有4000元左右。但从新闻留言中看,颇有一些网友不相信这位小公务员是吹牛。
梁先生大概是个实在人,跟陌生网友聊天也愿意把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工作单位告诉对方,看来他也是“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的人,否则不会这么痛快的“实名制”。在网上与陌生女网友聊天,梁先生吹嘘几句,也有情可原,收入高、工作清闲、自由自在,这些毕竟可能给女网友留下一点好感。但问题是,实名制的梁先生并没有意识到江湖险恶,更没有意识到聊得热络的女网友其实是“抠脚大汉”,结果话就说多了。其实,聊天这事儿,话说多点儿也没啥大不了,但人家是有备而来,惦着给你推销“理财产品”,话不投机就起了冲突,然后,梁先生吹的牛皮就被人家截图上网了。
对方是不是搞传销的不好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对方很显然熟悉网络上什么样的话题可以引发大家的关注。梁先生的公务员身份以及他所“吹嘘”的那些话,引爆一个热点话题实在是太轻松了。于是,网民不依,媒体不饶,一路穷追猛打下来,梁先生就背上了“行政记大过”的处分,连带着“主体责任领导”也受了处分。自古吹牛不上税,这回梁先生算是着实上了一次吹牛的“税”。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进一步引发公众质疑的是,梁先生说的话究竟是不是吹牛?从新闻留言看,相当一部分网友相信梁先生说的是实话而非吹牛。尽管黄陵县安监局拿出了梁先生只有4000元的工资表;尽管黄陵县安监局解释梁先生之所以“几个月才去单位一次”是因为他参加了包村工作、不再参与局里的日常考勤,但这些似乎并不能消除公众的质疑。因为在一般民众的印象中,公务员就是梁先生吹牛中的那个样子。
梁先生大概从未意识到,自己的几句吹牛竟然又在网民中产生一波对于公务员待遇与工作状况的质疑;虽然这些质疑并无新意,只是长久以来的一种民间印象而已。
平心而论,我倒是有相信梁先生跟网友聊天时说的那些话有几分吹牛的意思。因为对内地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公务员的生存状态、工作状态都有些了解,也知道大多数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公务员没有梁先生吹得那样清闲自在。我的公务员朋友中也有参与包村工作的,但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包村的干部都按政策规定驻村,几个月回一次原单位有可能,但想自由自在地“脱村”没那么容易。
但是,为什么网友们不信梁先生是吹牛?这其实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一种印象在作祟。这种印象可以用“民不信官”四个字来大体概括。吐槽公务员很容易,槽点还是蛮多的,但这现象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值得深思的东西。
民不信官,其实怨不得民;官民对立亦然。几千年以来的传统,治理与被治理的关系,无不决定着这矛盾的存在。鱼水关系、血肉联系,很多时候只是理想化的状态,虽然曾经有过相对接近的时候,但官毕竟是官、民毕竟是民,遑论曾经有过那么长时间的隔膜?官不信民,而后才有民不信官;民不信官,而后官民对立愈甚。加之彼此间的信息不对称,还有视民为对立面。凡此种种,都在今日结果,原也怨不得民。所以,少有人愿意相信梁先生的吹牛,反倒将其所言视为实话与实情,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这不是第一例,也不会是最后一例。
取信于民,从古至今都是个难题。解这个难题,恐怕还是要以民为父母,而非当人民的父母官。颠倒了很久的关系,是时候再把它颠倒过来了。但问题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怎么融化这块冰,其实还是有蛮大困难的。
文章来源: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