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公务员考试每日练习:定义判断(7)

2016-05-30 上海公务员考试网

   1.
  
  反射指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有规律的应答活动。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反射。它是一种简单的不加任何条件的反射,属本能行为。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中学习到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反射。
  
  下列哪项符合无条件反射的定义(  )。
  
  A.经常吃一种叫风风品牌的狗粮的小狗闻到或看到这种狗粮就会流口水
  
  B.幼儿园的老师总是在音乐声响起的时候让孩子跟着唱歌,有一次音乐响起,老师没有让孩子们唱歌,但是孩子们却跟着唱起来
  
  C.赛马“海洋饼干”的右侧身体小时候经常被训练师毒打,所以它一见到右侧有人举起鞭子就会发狂
  
  D.小王外出打工,不小心丢失财物,几天没有饭吃,非常饥饿的时候肚子咕咕叫而且见到食物就直咽口水
  
  2.
  
  定义:
  
  (1)全概率命题是其真实性的概率为100%的命题。
  
  (2)大概率命题是其真实性概率较高,通常在50%以上的命题。
  
  (3)辨证命题是若联言命题的两个支命题都是条件命题,而这两个联言支的后设彼此之间具有矛盾或反对关系。
  
  以下三个例证中,与定义相符的个数有几个?(   )
  
  (1)人要吃东西才能长期生存。
  
  (2)如果被害者的财物完整无缺,则凶手作案的动机就不是图财害命。
  
  (3)他既是一个高个子,又是一个矮个子。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3.
  
  定义:
  
  (1)“同语反复”是指定义项直接包含了被定义项所出现的定义错误。
  
  (2)“循环定义”是指定义项间接包含了被定义项所出现的定义错误。
  
  (3)“含混定义”指用模糊概念充当定义项所出现的定义错误。
  
  以下三个例证中,与定义相符的个数有几个?(   )
  
  (1)潜规则就是暗规则,暗规则就是潜规则。
  
  (2)时间就是金钱。
  
  (3)麻醉是麻醉剂所起的作用。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4.
  
  自然环境效应是以地能和太阳能为主要动力来源,环境中的物种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环境效果;人为环境效应则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和生态变异的效果。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自然环境效应的是:
  
  ①云南昆明日照时间长,花木长得特别好,花期也长
  
  ②酸雨造成地面的水体和土壤的酸度增大,使农业和渔业减产
  
  ③某区实行退耕还林多年,泥石流比过去少了,庄稼也比过去长得更好
  
  ④地震使山体松动,一遇大雨,就容易发生泥石流
  
  ⑤村民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靠打猎为生,致使山里的动物逐渐减少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⑤
  
  D.①②③④
  
  5.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包括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和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所附的条件是行为人约定的将来发生的不确定的合法事实。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在民事法律行为中约定一定期限,并把该期限的到来作为行为人的民事权利、义务发生、变更、消灭的前提的民事法律行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是(  )。
  
  A.甲与乙有积怨,为了报复,甲私下与丙协商并承诺,如果丙将乙打伤,则赠与丙500元
  
  B.甲向乙表示“如果太阳从西方升起,我就把房屋赠送给你”
  
  C.甲乙约定:乙须在合同订立20日后取款
  
  D.甲向乙表示“如果我女儿调到外地工作,我就把房屋租给你”
  
  查看答案与解析
  
  1.答案: D
  
  解析:
  
  第一步:判断考察的定义
  
  题目考查“无条件反射”,所以在题干中仅需阅读“无条件反射”和“反射”。
  
  第二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强调“先天的”且“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有规律的应答”。
  
  第三步:逐一判断选项
  
  D项饿的时候见到食物就直咽口水是先天的反射行为;A项、B项、C项均是后天生活中学习到的反射,属于条件反射。故正确答案为D。
  
  2.答案: B
  
  解析:
  
  第一步:抓住每个定义中的关键词
  
  全概率命题:关键词为“真实性的概率为100%”;
  
  大概率命题:关键词为“真实性的概率在50%以上”;
  
  辩证命题:关键词为“联言命题”、“两个支命题都是条件命题”。
  
  第二步:逐一判断例证,得出答案
  
  例证(1)符合客观事实,真实性的概率为100%,符合“全概率命题”;
  
  例证(2)“如果……则……”是假言命题,不符合上述任一定义;
  
  例证(3)“他既是一个高个子,又是一个矮个子”是个联言命题,且两个支命题具有反对关系,但这两个支命题是直言命题,不是条件命题,不符合“辩证命题”的定义;
  
  故正确答案为B,只有一个例证符合定义。
  
  3.答案: C
  
  解析:
  
  第一步:抓住每个定义中的关键词
  
  同语反复:关键词为“定义项直接包含了被定义项”;
  
  循环定义:关键词为“定义项间接包含了被定义项”;
  
  含混定义:关键词为“用模糊概念充当定义项”。
  
  第二步:逐一判断例证,得出答案
  
  例证(1),“潜规则”是被定义项,定义项是“暗规则,暗规则就是潜规则”,定义项直接包含了被定义项,符合“同语反复”的定义;
  
  例证(2),“金钱”是个具体概念,不符合“含混定义”的定义;
  
  例证(3),“麻醉”是被定义项,“麻醉剂所起的作用”是定义项,其中间接包含了“麻醉”,符合“循环定义“的定义。
  
  故正确答案为C,有两个例证与定义相符。
  
  4.答案: A
  
  解析:
  
  自然效益:(1)地能,太阳能动力 ①日照云南花木符合(1),②酸雨,打猎,退耕还林属于人为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不符合(1)(2);④地震,自然灾害,只体现自然对人; ①④符合。
  
  5.答案: D
  
  解析:
  
  第一步:判断考察定义
  
  题目考察“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所哟重点在题干中阅读“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包括“合法行为”,“不确定的合法事实”。
  
  第三步:逐一判断选项
  
  A中甲对丙的承诺是不合法的事实,不符合关键词“合法行为”,因此不属于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B中甲向乙的承诺,是确定不可能发生的,不符合关键词“不确定的合法事实”,因此不属于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C中甲乙约定合同订立20日后取款,是约定一定期限,没有“不确定的合法事实”,因此不属于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而是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D中甲向乙的的承诺,完全符合关键词,属于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综上,故正确答案为D。

分享到

切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