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披露“十大环保谣言”的多重价值指向

2017-06-22 上海公务员考试网

  本期为各位考生带来了2018年上海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披露“十大环保谣言”的多重价值指向。要想申论成绩好,关注热点不可少。上海公务员考试中,申论是最能拉开考生成绩的一门科目,积累对于申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上海公务员考试网温馨提示考生阅读下文,相信能给考生带来一定的帮助。
  更多上海公务员考试复习技巧详见 2018年上海公务员考试用书
  仔细研读下文>>>2018年上海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披露“十大环保谣言”的多重价值指向
披露“十大环保谣言”的多重价值指向 
  【热点阐述】
  6月1日,北京市环保部门发布2017年度十大环保谣言,针对“雾霾含抗生素耐药性细菌,将导致药物失去作用”、“汽车尾气比雾霾天空气干净10倍”、“‘煤改气’是加剧灰霾空气的‘帮凶’”等给出权威回应。比如针对网上曾流传的一段汽车尾气测试视频,北京市环保部门称这是谣言,汽车尾气主要是氮氧化物等气态污染物,对PM2.5的贡献主要是二次污染转化。
  针对性质恶劣、影响极坏的谣言,在归纳梳理的基础上做出集中回应,并给出权威说法,显然富有现实意义。此举不仅可以正视听,给公众上一次有针对性的科普课,也能彰显职能部门的责任担当,与民众形成良性互动。
  作为一次集中辟谣,披露2017年度十大环保谣言,称得上艰辛证伪的过程。原因很简单,不同于以往的谣言,这些环保谣言有的似乎还颇有“技术含量”,造谣者又是比对,又是做实验,其间还穿插数据,模仿所谓专家的口吻,对公众很有迷惑性。环保问题本身具有科学性、专业性强的特点,由于普通公众了解不多,那些谣言就以貌似专业的“画皮”招摇过市,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如此一来,也就增加了相关部门辟谣的难度。
  对造谣者应依法依规处理。“造谣的动动嘴,辟谣的跑断腿。”谣言蛊惑人心,造成社会情绪涌起波澜,也给公共秩序带来伤害。尽管国家一再强调禁止造谣传谣,但总有一些人无视法律规定,只图一时口快,或者心存恶意,故意激化社会不良情绪。对此,严肃处理造谣者是遏制谣言生成和泛滥的最有效手段。
  除此之外,还应该刨根问源,探究环保谣言背后的公共焦虑。这十大环保谣言主要以雾霾为主,从“雾霾含抗生素耐药性细菌,将导致药物失去作用”,到“汽车尾气比雾霾天空气干净10倍”;从“‘煤改气’是加剧灰霾空气的‘帮凶’”,到“儿童吸入肺里的雾霾比大人多”……无不与雾霾有关。不难想象,这一细节凸显出民众极其关注环境、关注自身所处的生态。
  一定程度上说,民众关心空气质量,期望无霾环境,属于一种很正常的舆情反馈。换言之,正因为民众焦虑于雾霾来袭,就给造谣者制造雾霾方面的谣言预留了巨大空间,而关于雾霾的谣言之所以被人轻信乃至传播,也在于它们“迎合了”处于不安状态中的民众焦虑。雾霾谣言从出笼到放大的过程,就是民众焦虑不断累积的过程。
  如果说瓦解民众焦虑、直面雾霾舆情是相关职能部门的一种责任,那么治理雾霾并取得更大成效,则是不容延宕的一种任务。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每立方米73微克,同比下降9.9%,比2012年下降23.7%。今年新春刚过,在北京的工作日程上,治霾被列为头等大事。改变产业结构,清除污染源头;改变能源结构,持续削减燃煤;改变出行结构,倡导绿色出行;改变用地结构,增加绿地湿地……多策并举,频打组合拳,雾霾生存空间逼仄了,雾霾谣言也就失去了依恃。
  还应看到,雾霾谣言大行其道,也折射出民众的科学素养不高,容易人云亦云。同时,民众了解权威信息的渠道仍需拓展,一旦正常渠道狭窄,或者权威信息缺失,公众就会通过非正常渠道——包括谣言等手段了解真假难辨的环保信息,这就从反面提醒政府部门,应该多宣传科学知识,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满足公众对权威环保信息的正常需求。
  一言以蔽之,披露2017年度十大环保谣言具有多重效果。这种好的做法可形成制度化安排,坚持下去,形成声势,既可震慑造谣者,压制谣言生成,也可为公众答疑解惑,让公众在关切中提升环保常识,不仅不再信谣、传谣,更能加入到反击谣言的行列之中。更重要的是,通过行之有效的常态机制,动员更多的机构、企业和公民参与治霾,天下无霾终究可期。

分享到

切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