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4 上海公务员考试网
导语:申论文章可能是很多考生的一大难点,对于申论作文技能的提升,考生其实可以从模仿开始,从背诵好的文章,模仿优秀文章入手,看的多了,学的多了,自然而言会在自己的体内消化,最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名言信手拈来,对策有理有据,分析鞭辟入里,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时间久了,就能写得出一手好文章了。
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法学研究?这是每个法学研究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要求法学研究提供相应的法学知识、理论和智慧。当前,总体上看,法学研究与实践需求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研究者习惯驻足书本,而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和基本国情缺乏了解。中国法学应当弘扬实践精神,直面中国发展中出现的紧迫法治问题。当下,特别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回答。
第一个问题是法学研究要产出何种知识?不可否认,当前一些法学知识生产带有一定盲目性。这些知识从书本中来、到纸面上去,缺乏对中国社会实践的关怀,使学术与实践之间产生隔膜。这与一些法学研究者缺乏问题意识有关。正确提出问题是克服盲目性、走进实践的起点。缺乏问题意识的研究既不可能推动法学理论发展,也难以推动法治实践发展。法学领域的问题很多,当前尤其要着力研究我国法治实践中急需破解的难题。
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部署全面依法治国,到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再到《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我们党迈出法治中国建设的稳健步伐,法治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不断成熟,这对法学产出实践需要的知识产品提出了新要求。例如,大数据技术在当前行政、司法运行中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就带来数据如何归集、保密、管理等法律问题。大数据运用上的法治实践如何推进?大数据法治理论如何建构?智慧政府、智慧法院、智慧检察、智慧法务等是什么样的运作机理,如何符合法治要求?现在看来,法学界回应慢了,很多难题还没有人去研究。
第二个问题是法学研究如何生产知识?这是法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走进法治实践,在动态的实践中观察、分析、研判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如今,我国法学研究方法也在发生变革,实践、实证、实验正成为法学界谈及方法论时的高频词。但不容忽视的是,仍有一些人喜欢沿用传统方法,翻阅几十年前的旧书籍、研习国外案例、摘引论文图表,这些方法当然在研究中也很重要,但是仅仅做这些案头工作,并以此进行逻辑推演、提出空洞概念而没有相应实践经验的积累,就很可能产生出脱离实际的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