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摘帽可选的方式多种多样,并不一定需要大手大脚花钱搞庆祝。
据新华社消息,国务院扶贫办近日印发通知,要求规范贫困县脱贫摘帽有关工作。通知明确,贫困县脱贫摘帽后一律不搞摘帽庆祝活动,不拍摄摘帽专题宣传片,不开展以摘帽为主题的相关活动。
通知要求很明确,“一律不搞”,等于是从源头杜绝了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没有任何余地和借口。这一剂“预防针”打得好。
一个地方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成功脱贫,原本是件值得说道的事儿。但可选的方式多种多样,并不一定需要大手大脚花钱搞庆祝。现实中可做的事情很多,比如总结扶贫脱贫的经验,检视需要完善加强的环节,谋划如何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等。各地各部门理应刷新观念,大可不必继续陷在敲锣打鼓、声势浩大的“仪式控”中不能自拔。
摘帽了,并不意味着一切就都高枕无忧。一则,从治理层面讲,贫困县脱贫摘帽只是完成了阶段性任务,并没有全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地方摘帽之后仍需绷紧责任的弦,持续用力,把各项扶贫工作夯实。再则,从现实看,脱贫之后出现返贫也并非没有可能,特别是,对于一些贫困户而言,底子还很薄,一场天灾、一场疾病,都有可能将他们打回原形。因此,地方政府理应把注意力更多放在巩固、改善和提升上面。
脱贫之后大搞庆祝活动,显然是把钱花错了地方,把力气用错了地方,此举也必然会造成公共财政浪费。
上个月,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扶贫办拟以60万元预算采购“脱贫摘帽专题宣传片”一事,引发社会关注。新京报曾刊发文章《60万采购脱贫宣传片,扶贫办不该如此“大手大脚”》。其后,尽管当地表示放弃拍片计划,将预算资金投入到扶贫上,但公众的担忧并没有完全消失。这种借脱贫宣传而滥支乱花的行为,理应被严格禁止。
而热衷于搞庆典活动,动不动就搞仪式,也会模糊了扶贫脱贫攻坚战的焦点。事实上,沉溺于形式主义的泥淖,铺张浪费,摆花架子,讲究排场,而不去直面社会民生问题,或许正是一些地方经济长期不见起色的根源。
当然,“一律不搞”,也并不意味着不应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国务院扶贫办的通知也提到,“贫困县摘帽后,要认真总结经验,按照节俭原则会同有关方面进行适当宣传”。该表彰的表彰,该总结的总结,该吸取教训的要吸取教训。毕竟,摘帽贫困县不单自己需要给往昔岁月“打一个结”,对于其他地方而言,其经验教训也是有参考、借鉴价值的。
今明两年,将进入贫困县脱贫摘帽高峰期。据新华社报道,根据各省减贫滚动规划,2018年计划退出约270个县、2019年计划退出330个左右、2020年计划退出70个左右。当此之时,若不及早规范,难保一些地方把劲用偏了。
贫困县摘帽脱贫了,要做的事情多得很,诚如通知所言,“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这些要求都很具体,需要实打实的践行精神,需要“永远在路上”的勤勉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