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全民健身需求、培育体育产业,离不开体育设施的有效供给。2019年7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要求:“努力打造百姓身边健身组织和‘15分钟健身圈’。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目前,公共体育设施的有效供给尚显不足。不时见诸新闻的“广场舞大妈与篮球少年争夺场地”就是一例。一些社区的公共健身器材存在老化损坏等现象,而传统体育场馆往往不对公众开放。有数据显示,仅27%的体育场馆完全向公众开放,14%的场馆部分对外开放。突破瓶颈,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体育设施供给方案。
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当前,随着居民消费升级,体育消费将持续提质扩容,从而为相关产业带来巨大市场空间。
公考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体育产业是幸福产业、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也是一个充满了希望的产业,它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推动健康中国的建设,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而且对于推动消费升级、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综合分析]
体育强国建设是响应人民群众的呼声,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民有所呼,政有所应,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体育,发展和维护好人民的体育权益,不断增进人民的体育福祉,一直是我国体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宗旨。
体育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在体育强国建设中,不断提升竞技体育实力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体育强国建设是全面发展体育事业的需要。经过了早年的竞技体育一家独大阶段,中国体育走到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需要并驾齐驱、缺一不可的时代,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体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体育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唯有在这几个方面都全面发展、并能居于世界前列,体育才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标志性事业。
体育产业是幸福产业和民生产业,与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直接相关,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式。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需求弹性大、覆盖领域广、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等特点。同时,体育产业还是新兴产业,能够融合一二三产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中伴随新技术的诞生,会不断涌现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具有较强的成长性和可持续性。
但是当前,我国地域间、城乡间、行业间、人群间体育发展仍不平衡,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不协调,不同项目间发展不均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体育促进全民健康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不充足,全社会兴办体育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等,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
[参考对策]
开展全民健身、发展体育产业,应让体育产业更好融入城市经济。当前,体育消费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推动体育产业更好发展,作为基础设施的体育场馆需要加快扩大有效供给。城市住建、规划等职能部门有必要和体育部门一道,集体筹划,同向施策,从理念、政策、落实等层面,推动体育产业链和城市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实现运动健身和全域消费资源的有效衔接。
实现体育设施的有效供给,需要发挥好市场的作用,做好增量、盘活存量。最近几年,“体育综合体”的概念正在悄然兴起。一些地方以体育项目为引擎,实现对大型商场、餐饮、娱乐、购物等消费链的深度整合。同时,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做好废旧厂房、矿山、学校等“金边银角”的二次利用,也有助于破解城市里运动空间不足的老大难问题。
实现体育设施的有效供给,需要用好“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当前,一些商业体育机构依托数字新媒体、人工智能、体育新零售等全新科技与商业模式,探索城市大型体育场馆的一体化智慧运营。比如,运用电子会员卡绑定用户头像,可线上购票预订,通过人脸识别智慧前台进入场馆;游泳馆入场人数、水质监测数据实时传送;开启线上“运动银行”,通过积累步数、观看体育节目等换取虚拟“卡币”,可抵扣线下消费;通过大数据精准分析用户运动习惯,进行精准指导……这些创新,不仅优化了健身体验,也推动了业态黏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