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题无论是在省考还是国考中,题量较少,一般2道题左右,且出题人一般给出4~7句话,打乱顺序,让我们重新排列,就像我们上一章做片段阅读的时候,即便把正常顺序告诉我们,我们还不容易读懂,因而建议大家,不要自己去排,不但浪费时间而且还容易出错,建议大家可以运用带入排除的思想去解答此类题目。那究竟该如何运用排除法呢?
我们拿到题目可以先看选项,根据选项的首句,进行排除,如果首句中出现以下几种情况,选项可以直接排除。
(一)指代不明的词
例子:他绿了荒山,白了头发。
开篇出现“他”,指代不明,不符合出题思路。
(二)连词
例子:但是…… 也…… 同时…… 此外……等类似的句子
(三)总结性的词
例子:可见 很明显 因此 总之……
前面的三类可以通过个别的词或字进行排除,有的时候,命题人并没有给我们这些明显的标志,那我们在排除的时候,可以依据我们的句意:
(四)具体分析表述的句子
例子:A、苹果当中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B、苹果是温带水果的一种,属于蔷薇科,其树为落叶乔木。
C、苹果中的营养成分可溶性大,易被人体吸收,故有“活水”之称。
但是能确定最好,如果选项中我们无法从句意上进行判断,大家也不要为了排除而排除,很有可能会排除掉我们的正确选项。
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与解释概念相类似的如引出话题(古人言……)、交代背景(上世纪80年代)和描述定义(共享单车是……)的句子,从句意上来说也可以做首句。
第一步从宏观上可以帮助我们排除一部分,剩下的我们就要依据第二步,也就是依据标志,确定先后。因为这些句子顺序是散的,如果我们贸然排序,很容易没头绪,所以我们可以选取具有明显标志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逻辑暗示性比较强,可以看成以这个为中心,进行局部带入,看是否能够满足这个逻辑关系,那具体的标志有哪些?
(一)关联词
以标志为中心,看剩余选项中前后句能够构成标志词所代表的逻辑关系,例如:
虽然我很丑,A、天蓝蓝,水蓝蓝,不如梦之蓝
B、但是我很温柔
自然B更能够与原文形成转折的逻辑关系。
(二)代词
以代词为中心,看前后内容有没有与之相关的。
(三)顺序词
1、时间顺序
按照从古至今的正序进行罗列,如果句子中至少两句话出现了时间词,那么这个题目即有可能是时间顺序。
可能有的同学会问,会不会出现倒叙?实际倒叙是篇章写作的方法,在这里只是句群,没有铺陈和寒暄,如果按倒叙会显得突兀,因而考试中大多题目都是按正序排列。
2、空间顺序
出题概率低,按照约定俗成的观察视角,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主体到局部……
例子:买手机:先看屏幕 材质
买项链:吊坠 链子
工牌:正面照片是否PS 再看其他部分
(四)重复词(单纯运用不多,需要和其它类型的结合在一起)
并非指“的”、“了”之类,而是从内容方面看哪个词在多句话翻来覆去出现,这个词就是重复词。也就是意味着这几个句子围绕同一个话题,那它们往往放在一起。
(五)总结性的词,例如,因此、可见……引导的句子。
至此,前两步能够解决掉90%的题目,如果前两步还没能选出答案,那就说明这道题目有些难了,需要我们进行下一步,也即分析内容,归类语句。看哪些句子在意思上是同一层面的,往往会放在一起。
例子:雾霾极易使哮喘病复发。
雾霾是心血管疾病的杀手。
雾霾导致紫外线减弱,使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活性增强,传染病增多。
一般题目进行到这里,也已基本将这些句话读完了,我们可以根据已经读过的句意去判断一般的写作思路。如果是记叙文,一般有两个角度,从事理上:从理性到感性;感性到理性;轻重上: 由轻到重。从逻辑上:从一般到特殊 特殊到一般 宏观到微观(例子: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好处,从国家角度而言,社会角度,个人角度)具体是哪种,需要我们依据句意进行判断。如果是议论文,根据历年试题情况,常考的行文脉络和写作思路是分总结构,事实阐述——说明做法/得出结论/评价说明;个别——一般;提问——解决。
这类题目方法技巧性较强,希望大家多做题,调高敏感度,熟悉我们的做题步骤,第一步,结合选项,筛选首句,第二步,依据标志,分析内容,前两个一般都能解决大部分题目,需要大家重点去把握,第三步,分析内容,确定先后和第四步理清行文,排列顺序,是从内容层面的把握,一步一步排除,逐渐减去迷惑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