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公考申论指导:扩展思路 了解特殊考题

2020-05-22 上海公务员考试网

  申论写作文需要文采又引经据典?写作文需要背范文?写作文需要积累好词好句?这些常见问题是考生对于申论大作文最普遍的认知。谁知,却偏离写作最基本的要求,语言通顺、逻辑清晰、论证深刻等,那么,以上的侧重点便属于舍本逐末,未了解作文的本质。
   更多上海公务员考试资讯可以关注上海公务员资讯网公众号,微信号shgkworg
   更多2020年上海公务员考试复习技巧详见 2021年上海公务员考试教程点击订购)。

扩展思路 了解特殊考题

  归纳概括题是申论中的基础题型,整体看来难度不大,答案要点主要是可以从材料中直接得到的,传统的归纳概括题以概括问题、原因、影响、对策为主。但是渐渐的,考试难度有所提升了,出现了很多新题型,比如概括特点、概括变化等等,而材料内容难度也随着增大,对于考试的阅读归纳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所以考生在备考时候要更加侧重新题型的把握,通过做题掌握更多的技巧。

  根据“给定资料1~3”,说明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点。

  要求:语言精练、层次要点清楚,字数不超过200字。

  一、 审题

  审题的目的在于形成答题思路,明确回归材料寻找的内容。

  1、 题型:题干限定材料范围,要求通过材料说明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点,虽未提到“归纳”“概括”但是很明显能判断,就是归纳概括特点。

  2、 范围:给定资料1-3

  3、 对象: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点

  4、 要求:语言精练——多体现关键词 层次要点清楚——要点内容分明

  5、 字数:200字

  6、 范围:固定的给定资料

  归纳概括主要特点,这个作答对象并不常见,而既然是特点,那必然是独特之处,可能是材料中直接呈现,而也可能是通过对比得出的。

  二、找点

  【点拨】

  当有了思路之后,我们开始回归材料寻找要点。

  材料: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市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这是新型小镇的总体发展目标

  2.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47%,预计到2020年将达55%。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的城镇化有力地吸引了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城镇承接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地紧张的突出矛盾;人口的集聚也推动了社会生活中的组织化和分工,城镇化使政府与民众的距离空前地拉近了,有效地促进了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但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快速提升城镇化率的同时,不但造成土地价格高企、社会成本高昂、债务风险高悬的“三高”现象,而且出现房地产入住率过低、入城农民待遇过低、被征农村土地补偿过低的“三低”现象。如何在城镇化推进中降“三高”提“三低”,既需要城镇化顶层设计,也要求地方政府真正做到以人为核心实现城镇化。2013年7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时这样形容新一轮城镇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发展服务业、创新驱动、淘汰落后产能等为抓手,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有全国人大常委认为:新型城镇化要避免“房地产化”和农民“被上楼”,新型城镇化必须强调人的城镇化。

  传统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三高、三低

  新型城镇化正是有效避免三高、三低问题。以发展服务业、创新驱动、淘汰落后产能等为抓手,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有全国人大常委认为:新型城镇化要避免“房地产化”和农民“被上楼”,新型城镇化必须强调人的城镇化

  3.城镇化意味着城镇向周边扩张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也势必引发农村经济社会的变迁。但这并不代表城镇化就是不要乡村——这既不现实也不科学。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是全国的命脉所在,若没有了农业、农村、农民,城镇必将失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农村与城镇、农业与工业必须而且必将长期共存。“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日前,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使用如此诗意的行文,成为一个亮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引发了媒体与网友的热议和关注。“乡愁是沿着泥瓦飘散的炊烟,是十八弯向家门口的山路,是妈妈手里的糯米团,是后院那棵总不结果的龙眼树……工业化勿忘美丽中国,城镇化勿割断乡愁。要高楼大厦更要青山绿水,看得见过去才能摸得着未来,乡愁是真正营养。”希望在城镇化的同时呵护记忆:“离别故乡、落脚城市,是时代变迁中的个体记忆,也见证发展的日新月异。但千篇一律的建筑、钢筋水泥的丛林,注定只是缺乏传统延续的街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见山望水,才能用美丽使乡愁有所凭依。”

  亮点:就是新城镇的特点,“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010年8月揭晓的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0多个提出要打造“国际大都市”,由此造成我国的城市体系中大城市多,中小城市少,尤其缺少小城镇,致使城乡脱节,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力受限。同时,为顺应建设“大都市”的需要而掀起大规模的“扩城”和“旧城改造运动”深刻地改变了城镇的面貌、功能与生态,很多大城市沉醉于修建“地标性建筑”如摩天大楼、大广场、大草坪以及宽阔的景观大道等等,追求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严重破坏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生态。在很多城镇,看到的几乎是“同一张面孔”,即商业化的街区、时髦华丽的外表、现代化的建筑设施,以至于当下,如果我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置身某个城镇,真的很可能睁眼与闭眼同样迷茫——竟然不知自己身处何地,像是在A城,也像是B城,或是C城、D城、E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领导2012年2月24日在深圳举行的国际城市创新发展大会上呼吁,在未来20至30年,中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如果不注意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立即纠正一些错误的做法,那么可能在20年,或者在30年之后我们将成为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度。

  新城镇化保护了自然环境,保护了历史文化

  这个材料难度较大,特点的概括既包括了总要求、总目标,更包括了,“新”也“旧”的对比得出的,正是因为现阶段城镇化存在着诸多问题,所以“新城镇化”必然要规避这些问题才行,所以这也是他的特点。其中材料中提到亮点必然就是特点内容。

  三、 加工

  【参考要点】

  1、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2、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3、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4、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5、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优化

  6、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强

  7、降“三高“提“三低“,以发展服务业、创新驱动、淘汰落后产能等为抓手,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避免“房地产化”和农民“被上楼”

  8、让居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9、避免城乡脱节,破坏环境、生态,避免千城一面,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按照内容可以讲要点合并整理。

  四、书写

  【参考答案】

  一是强调以人为本城镇化。为解决城镇化过程中“三高”、“三低”现象,实现城乡协调、均衡发展,避免“房地产化”,须强调人的城镇化。二是维护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农业是城镇化的基础,重视“三农”发展;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保护文化遗产,呵护记忆,使乡愁有所凭依,文化有所传承。三是因地制宜发展中小城市、小城镇。城市建设应注重保持城市原貌、功能与生态;规避盲目“扩城”和“改建”而造成的“千城一面”现象。
 

更多上海公考资讯


可添加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 shgkworg

、

分享到

切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