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泰山不如平地大”,程明道此言,真足千古。在平地者谁知平地大?唯登泰山者,乃益知平地大。故必读西哲印哲书,而后益知中国先哲之不可及,知其中庸之高明也。
对文中语意理解正确的是( )。
A.将西哲印哲比喻成泰山
B.将西哲印哲比喻成大地
C.中国先哲不及西哲印哲
D.读西哲印哲书最为重要
2.当旧的艺术种类如小说、戏剧等渐离世人的关注中心而让位于影视等艺术新贵时,一种文化贫困正笼罩在各种批评之上。面对强大的“工业文化”,文化批评也差不多变成“促销广告”了。在这段话中,“一种文化贫困正笼罩在各种批评之上”,意思是说( )。
A.文化的贫困使批评无法进行
B.各种文化批评的品位在降低
C.文化贫困现象受到了种种批评
D.批评家们都受到了贫困的威胁
3.毛泽东同志说过:“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同样,没有执法之帚的清扫,公共文明也不会自行建立。新加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是陋习遍地,随后新加坡政府出台一系列“高压手段”,比如随地吐痰罚款50美金、在被禁止的墙上涂鸦将受鞭刑等,人们从难以忍受到潜移默化,新加坡也就变得干净整洁、文明有序。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公共文明需要大家自觉维护
B.要打造文明城市,执法中就要对微小过失“零容忍”
C.只有实施重罚政策,才是通往公共文明的重要途径
D.没有执法之帚的清扫,公共文明不会自行建立
4.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性文化的观点,十分流行。西方一些学者也持有此类观点,对此,我则持怀疑态度。
“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性文化吗?( )
A.无所谓
B.不可能
C.怀疑
D.肯定会
5.《二泉映月》,使我们有一种心灵沐浴冲凉的感觉。真得感谢盲人音乐家阿炳,他用一把胡琴,教会了我们听泉。让我们知道,感觉山中清泉应该打通生命所有的孔窍,只凭眼睛直观是不够的。我们和阿炳的差别就在于不懂得让心灵长出眼睛看宇宙,让耳朵生出触须抚摸自然。我们没有化清流为音乐的神力,而他一下子就捕捉住了稍纵即逝的灵感,再加进自己的天分、才华与生命感悟,人间就淌出了不朽的经典。从这个角度说,也许我们才是真的盲人。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我们不能像阿炳那样创作出经典作品的根本理由是( )。
A.我们没有用心灵去感悟自然
B.我们没有化清流为音乐的神力
C.我们没有捕捉到稍纵即逝的灵感
D.我们只会凭眼睛去看,缺乏天分与才华
上海公务员考试网参考与解析
1.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材料将“西哲印哲”比喻成“泰山”,将“中国先哲”比喻成“大地”,从而突出中国先哲的高明。故正确答案为A。
B、C、D项均说法错误。
2.答案: B
解析: “一种文化贫困正笼罩在各种批评之上”在这一句话中,“文化贫困”是“各种批评”的修饰成分。通过阅读上下文可知,现在的文化批评的背景是大众关注影视等通俗文化,且很多文化批评沦为广告。可知“文化贫困”说的就是文化批评的沦落,其品位在降低。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选项。
3.答案: B
解析: 文段用毛泽东同志说过的话引出“没有执法之帚的清扫,公共文明也不会自行建立”的观点,然后用新加坡的实例来印证这个观点。A项,文段强调的是 “执法之帚”的作用,没有提及自觉维护;C项,“高压手段”并不等同于“重罚”,并且只有重罚才能实现文明的说法过于绝对;D项是对原文的复述,不是意图判断题的答案。文段所列举的新加坡的公共不文明行为“随地吐痰”和“在墙上涂鸦”都是微小的错误,由此可引申为B项所述,即在执法中要对微小过失“零容忍”。正确答案为B。
4.答案: C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为态度理解题。
此题的关键在于“对此,我则持怀疑态度”一句,根据句子意思可知,“此”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性文化”,故正确答案为C。
5.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我们和阿炳的差别就在于不懂得让心灵长出眼睛看宇宙,让耳朵生出触须抚摸自然”可知“根本理由”在于我们不懂得让心灵长出眼睛看宇宙,让耳朵生出触须抚摸自然,也就是没有用心灵去感悟自然。神力和灵感都不是材料所强调的,“天分与才华”多为先天因素,不是我们可以轻易改变的。所以不选BCD。故正确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