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成功的面试,就是用自己的演技去征服考官,用自己的语言去感染考官引起考官的共鸣。也有人说,在面试准备中,外在上要加强练习,答题的语音、语调、语气,眼神和表情,都应该配合答题的内容有所变化。
但在所有的答题当中,总缺少点儿什么,或者说有些考生的答案没有“灵气儿”。答案有“灵气儿”,是需要“还原本来”,在生活和工作中中找答案,今天上海公务员考试网就来讲讲面试中大家会进入的误区以及如何提升自己答案中的“灵气儿”的方法。
一、生搬硬套,喜欢“拿来主义”
很多时候,当面试来的时候,大家觉得自己时间不够,很着急,所以总想急于求成,找些“快速”提升的办法,一些“捷径”,喜欢“拿来主义”。这可能是很多人的心声。但稍有不慎就会生搬硬套,恰恰是最忌讳的。“拿来用的时候”更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比如这个题:“总书记说过:‘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对此,谈谈你的理解。”很多人会重点谈吃苦的重要性,谈青年吃苦了意义如何如何,不吃苦又会怎样怎样。有时为了突出,还会拿很多青年人吃苦的例子谈。但实际上,难道考官不理解吃苦的意义?并不是,考官想听的是我们对吃苦的理解,更准确的是作为青年的我们,对吃苦的思考和认识。
二、学会观察和体悟生活
因此,回答之前需要仔细思考思考。比如自己吃过苦吗?吃过的苦收获了什么?自己生活中是否太安于现状了?对于吃苦,我们现在的认识和思考又是什么… …这些想清楚了,再去谈青年人吃苦的意义,肯定就有不同的思考和感受,这也是考官想听的!
面试题目大部分源于实际工作,将工作中那些日常工作重点或特例情况拿出来就是面试题。在面试中不能只想着这个面试题目该怎样逻辑分析,该怎么组织语言去答。很多时候还原到生活或工作中,就会发现很简单。
三、每个人都是“演员”
当个合格的演员,题目就是剧本,转换思维进入另一个身份中,也会看到不同的答案。
比如这个题:“疫情期间,各地都在提倡公筷公勺、分餐制。但是在一些餐企,公筷公勺、分餐制处于“不反对”、“不提醒”、“不敢说”的随意状态。对此,你怎么看?”很多人会分析到餐饮企业“随意状态”的原因,逐利、不负社会责任……等等。但是,咱们换位思考一下,你是餐饮企业的老板,你会不会积极推行,又是为什么?推广中又会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再换位思考,咱们是政府,为什么只是提倡公筷公勺、分餐制,而不是直接规定?直接规定会怎样?想完之后再回到餐企老板的身份,群众不能强制,咱们企业又怎么在不得罪“衣食父母”的情况下推广公筷、分餐制,题干中的现象又会有什么样的思考和认识呢?此时,对于餐饮企业“随意状态”的原因会不会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呢?
面试所出很多题目都是在生活工作中遇到过的,但因为没有系统的梳理过,知识在头脑中比较细碎,不成体系。因此,需要遇到题目时,还原到生活中,结合当下的社会实际情况,不断的转换角度去思考、分析,才能做到全面把握题干中问题的核心。最后,提醒一点,不断的转换角度,当好“演员”会得到很多角度的答案,但不是每一个都是对的,只有每个角度都能解释通得才是最合理的答案。
总而言之,面试出题源于生活和工作,答题也就需要“还原本来”,回归到生活和工作中找寻,希望各位考生都能找到面试答案中的“灵气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