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背景】
发现结节不立即切除就会癌变?复方板蓝根能有效抵抗新冠病毒?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就绝对不能运动?不久前,北京市科协等机构发布的“科学流言”榜,回应了相关谣言。近年来,类似榜单每次发布都会引发社会关注,既说明公众渴望得到权威的科普知识,也折射出一些“科学流言”传播较广的现实。
【模拟试题】
发现结节不立即切除就会癌变?复方板蓝根能有效抵抗新冠病毒?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就绝对不能运动?近来,打着科学旗号的伪科学层出不穷。对此,你怎么看。
【题目解析】
移动互联时代,信息触手可及,传播速度也逐渐加快。当下,披着科学旗号的伪科学越来越多,比如在疫情期间,网传双黄连有效抵抗新冠病毒,一夜之间,双黄连在各大药店被一抢而空,甚至连双黄连馅儿的月饼也不放过。关于科学流言的传播,北京市科协等机构发布了科学流言榜,回应相关谣言引发关注,既说明了公众渴望得到权威的科普知识,也折射出一些科学流言传播较广的现实。
科学流言如果不及时予以澄清,很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例如,网络曾经谣传的“蛆橘事件”“打针西瓜”,导致一些地方的优质农产品滞销;有的“致癌提醒”“民间偏方”,让一些老年人误入养生歧途。面对层出不穷、不断变换花样的流言,及时精准的辟谣十分必要。与此同时,如何主动出击、更有效抵御“科学流言”,也成为当代科普工作亟待破解的课题。
假借科学之名的流言时常出现,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权威声音缺位。公众对与自身相关的卫生健康、食品安全、气候环境等信息比较敏感,一旦遇到困惑,如果没有及时、权威的信息,不少人会“宁可信其有”。有的人出于关心把不实信息转发给亲朋好友,无形中助推了流言的传播。其中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个人以及媒体一味只为追求流量效益而缺乏社会责任感,以及平台监管不力等。就此而言,转变科普理念,多从公众需求出发,让及时权威的声音抵达更多人,才能让科学跑在流言前面。
提高对“科学流言”的免疫力,培养科学素养是关键。许多披着科学外衣的流言,虽然不时夹杂着专业术语,甚至煞有介事地引用科学期刊,但只要稍加思考判断,并不难发现其破绽。比如,一些网文喜欢用“绝对”“最”“百分百”等字眼,论证也往往似是而非;搞移花接木之术,把一些尚无定论的意见作为“知识”传播。这些,都违背了基本的科学逻辑、表达规范。作为群众而言,我们要逐渐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提升辨别能力。作为医院以及科协等机构,更需要不断科普,及时辟谣。提高科普质量,既介绍具体知识,又传播科学思维,努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全社会抵御“科学流言”的根基才会更稳固。
“科学流言”的传播,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难以完全禁绝。面向未来,科普工作任重道远,仍须久久为功。当科普渠道日益多元、科普产品更趋丰富,我们定能筑起更为立体的抵御“科学流言”的屏障。